隨著國內市場競爭日趨激烈,隨著企業自身實力、技術水平、專業經驗的不斷積累與提升,越來越多的中國物流裝備企業開始目光向外,加快進軍國際市場。總體來看,中國物流裝備企業的全球化發展仍處于起步階段。上海精星倉儲設備工程有限公司(簡稱“精星”)作為國內倉儲貨架龍頭企業,無疑走在了行業前列。
精星專注于倉儲貨架、自動化立體庫等倉儲物流設備的設計、制造、安裝,擁有上海閔行莘莊工業區、上海松江工業區、浙江湖州三大生產基地,總占地面積超過35萬平方米。作為高新技術企業、上海制造業企業100強,精星一直秉持“精進日新、精益求精”的企業精神,立足客戶角度,提供適用的倉儲物流設備與解決方案。截至目前,精星已在世界各地成功打造了15000多座立體庫,其中自動化立體庫約有2000余座,在倉儲物流行業中享有很高的知名度。
精星重視海外市場拓展,從“借船出海”到“造船出海”,通過樹立品牌、提升產品質量、扎實做好服務,持續深耕,逐漸打響知名度。日前,上海精星倉儲設備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長黃曦先生接受了本利專訪,深入介紹了精星對海外市場的分析與發展經驗,值得借鑒。
記者:在您看來,中國物流裝備企業進軍國際市場經歷了怎樣的發展歷程?
黃曦:這是個很大的話題,概括來說,可以從市場開發、發展路線及業務范圍三個方面進行分析。
從市場開發角度,由被動到主動。早期我們主要是等著海外的企業找上門,海外企業可能通過展會、跨國企業采購等途徑,得知了中國的物流裝備企業,然后找上門來談合作。后來隨著海外市場的不斷拓展深化,國內物流裝備企業變為了主動出擊,主動去開拓發掘一些重點市場。
從發展路線來說,由貼牌到自主。早期不少企業走的是貼牌之路,“借船出海”,借助國際知名品牌,能比較快地進入海外市場。時至今日,該路線仍有市場,但弊端不少,非長遠之計。目前更多企業堅持“造船出海”,走獨立品牌經營之路,披荊斬棘,雖難卻步伐堅定。
從業務范圍來說,由產品到解決方案。前期企業提供的主要是“硬件產品”這個范疇,這也是最直觀、最容易獲取訂單的業務。后來隨著市場的不斷拓展,“軟件”、“服務”等業務內容也不斷涌現,軟、硬件高度結合,以提供一攬子解決方案為主要出口業務,含金量不斷提升。
記者:您認為在精星專注的貨架與立體倉庫細分領域,國際市場需求具有哪些特點?
黃曦:精星作為國內知名的物流裝備企業,走國際化路線已有多年,目前深耕東南亞一帶,再輔以其他能級較低(項目少、市場小)的海外市場,如西亞、東歐、南美及日澳地區等,構成了精星的主要國際化市場格局。
東南亞市場是個能級很高(項目多、市場大)的市場。精星將東南亞視為跟中國同級的重要市場,因為這里制造型企業密布且處于高速發展期,對自動化立體庫及配套設備有很旺盛的需求,項目數量多、體量大。目前來看,東南亞的項目主要為企業自建,用于生產及產品儲存等,國內盛行的物流中心在當地倒是較少建設。
其他能級較低的市場,如西亞、東歐及南美等,其實也有不少自動化立體倉庫項目,需求還是比較大的,但是這些地區距離中國異常遙遠,產品發運、補貨耗時耗力,當地勞工價格昂貴,導致我們的成本優勢較小,且工程建設難度大,再加上近期新冠疫情影響、勞工輸出困難,成功案例屬實不多;而日本、澳大利亞等市場,需求更多的是普通貨架產品,訂單不少,但體量較小,中國的產品在當地市場更多是作為一種高性價比產品的補充選擇;除此之外的歐美成熟市場,雖然對貨架及相關倉儲設備的需求很高,但是其市場準入門檻設置較高、地方保護主義盛行,要把市場開拓到歐美,從目前來看,還有不小的難度。
記者:精星制定了怎樣的國際化發展戰略與策略?主要考慮了哪些因素?當前發展情況如何?
黃曦:我公司涉及出口業務已有至少20年時間,不過最早期主要是為跨國公司提供零星散單,大多數情況下,公司產品作為倉儲系統的一個組成部分提供給項目總包商。在2007年,我公司成功承建了中東某庫架合一項目,該項目規模雖然不大,但開啟了我們海外獨立自主承建成套項目的先河。從那時起,精星就堅定了一條國際化發展之路,該戰略路線以后雖多有補充,但從未偏航,那就是走自主品牌發展之路,我們要“造船出海”。
這一戰略路線具體展開來將分2步走,第一步是實現“1+1”,即深耕中國+東南亞市場,中國市場是我們的根本所在,在此基礎上,再把東南亞市場經營好,吃透進去;第二步是實現“1+N”,即中國+世界,我們的終極目標是把精星品牌在全世界打響。
為了實現這一目標,精星采取了諸多舉措:第一,參加國內外各種物流大展,要把東西賣出去,首先要讓別人知道你;此外,我們也跟國際知名的各大系統集成商及跨國企業保持著良好的合作關系,擁有著良好的消息互通網絡,能盡可能早地發現項目,介入進去。第二,大力加強產品質量,產品質量是基石,是根本,否則一切都是無根浮萍,鏡花水月;第三,努力做好服務工作,從單一的賣產品,向賣解決方案轉變,從售前支持到技術交流,再到安裝及售后,都要讓客戶感受到我們的專業和真誠。
以上三管齊下,給我們帶來了一座又一座豐碑式的超級倉庫項目,良好的口碑又帶來了鏈式的傳播效應。目前,馬來西亞、泰國、印尼、菲律賓等都有我司承建的超級倉庫,精星“1+1”計劃已經取得了較為豐碩的成果。我們需要把這一計劃繼續推進下去,繼續深挖東南亞潛力,讓這個市場真正成為可以比肩中國的超級市場。
記者:在您看來,中國物流裝備企業在國際化之路上需要具備哪些關鍵能力?精星在打造全球化競爭優勢中有哪些具體舉措?
黃曦:一個企業要想走得穩,走得遠,光靠宣傳和價格便宜是行不通的,尤其是要去海外市場。國際客戶可能會被我們富有競爭力的價格吸引,但最終能否達成訂單,或者說是否能持續的產生后續訂單,靠的還是過硬的技術、優異的產品質量以及令人滿意的服務。這三個方面每一個都不容易,精星都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來進行建設。
一是過硬的技術。
精星的技術團隊從多年前就開始全面學習歐美等海外規范,對如何安全地設計一個超高倉庫了然于胸,尤其是庫架合一倉庫的設計,精星擁有巨大的優勢,對風、雨、雪及地震設計等都得心應手,從理論上領先于同行;我們花費巨資引入各類有限元、結構設計及制圖軟件,從工具上不落于人后;積極參加各類前沿論壇、講座,與眾多國內知名高校開展合作研發,從新標準、新技術、新結構等各方面進行廣泛研究,已經取得了數十項科研技術成果,擁有百余項專利技術,從時效性上確保領先。
二是優異的產品質量。
從生產來說,要想擁有最好的產品,必須有最先進的設備。為此,精星不惜投入重金,先后引進4條最先進的德國Dreistern生產線,可以制造全世界最高精度的立柱產品,確保了超高倉庫的精準、精確;新引進多條高精度鍍鋅導軌生產線,以適應當今高速穿梭車貨架的需求;再加上公司有中國規模最大的常規梁、柱、撐等產線群,足以保證巨量項目的質量和工期。精星近年來對整個生產車間進行了技術升級改造,從人工作業逐漸向半自動化及全自動化作業轉變,將最先進的數字化產線、噴涂、自動焊機器人、數控機床、激光切割等設備不斷引入到生產中,使得我們的生產環境在國內首屈一指。在投資設備、改良工藝、提高產品質量方面,精星從來不吝嗇投入。
從安裝來說,我們有著幾百人的專業安裝隊伍,采用項目管理制,由一個擁有豐富經驗的隊長帶隊,帶領數名資深安裝隊員,再輔以普通安裝工人,形成三個梯度的人員分布,從安裝方案、到安裝過程都能得到有效的控制,確保項目安裝精度達到歐洲標準的要求。我們知道,對一個超高倉庫來說,是否能用得好,安裝起碼占一半因素,精星在安裝隊伍的投入上在業內也是首屈一指的。
三是令人滿意的服務。
精星走到今天,已經不再是一個單純的設備供應商了,而是一個工程承包商,我們出售的不僅有設備,還包含一整套的工程支持方案。這是一個艱難的轉變。雖然只賣設備確實花費的精力最少,但相對的,你將處于供應鏈的最底端,利潤和話語權都是最低的,對我們走出去是不利的。所以,給產品附加上工程解決方案和優良的技術溝通、售后服務才是最優之路。我們有專業的工程技術團隊、售后服務團隊來為客戶答疑,而且有最低響應時間規定,確保第一時間為客戶排憂解難,讓客戶明白,使用精星的產品無后顧之憂。這也是我們能在海外競爭中取得優勢的一大法寶。
記者:精星在國際化進程中面臨哪些發展機遇?又是如何應對挑戰的?有哪些成功經驗或者教訓?
黃曦:機遇,是給有準備之人的。早在十幾年前,當國內價格戰進入白熱化的時候,精星就開始考慮布局海外市場,以普通產線十幾倍的價格引入了國內第一條全數字化生產線。事實證明,正是因為有這條產線,我們才能拿到印尼的超級倉庫項目,開啟了我們在東南亞的發展之旅。那時候,東南亞項目以超高、超大的庫架合一項目為主,國內產線制造的產品根本無法達到這些項目的需求。成功抓住了這個機遇,我們幾乎沒有對手,唯一的對手也因為過高的價格出局。有了這第一座豐碑,精星在國際市場的口碑一下子打了開來。接下來,東南亞項目接踵而來,我們在幾年時間內,陸續建成了近十個超大項目,吃到了紅利。
挑戰,就是遇到了從沒遇到的事情。在東南亞發展之初,給我們最大的挑戰是工程實施。人生地不熟、氣候炎熱、雨季難施工、當地勞工工作效率低、法律法規不同,再加上當地不少地區發展水平不高,部分物資供應困難,這些著實給我們的工程實施帶來了很大的難度。只從施工角度來說,早期甚至是虧本的,這些都是經驗不足導致,是要交學費的。后來,隨著項目的逐漸開展,我們的經驗也逐漸豐富起來,有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工程實施應對方案,從合規性、安裝方式、勞務合作、應對惡劣天氣及安裝工具等各個方面都有了成熟的解決辦法,這些都是不經歷過就難以學會的寶貴經驗。
在東南亞項目實施過程中,我們最大的感觸是,這些超大項目更講技術、更講規矩,項目方都有專業團隊對項目的結構安全、施工安全進行審核并進行全程監督,沒有“搗糨糊”的余地。企業要拿出真本領,展現真本事,才能過關;但相對的,只要你真的有水平,技術和方案是更合理的,那即使面對的是最強的對手,一樣也能取勝。在這個過程中,極大地鍛煉了我們的設計團隊和工程人員的能力水平,這是一個雙向的促進。
記者:您認為中國物流裝備企業國際化發展之路接下來該怎么走?精星有怎樣的發展規劃?
黃曦:現在國際形勢愈發嚴峻,中國的外部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在新冠疫情的影響下,中國成了世界制造的中心。在這種形勢下,既是危機也是機遇。我們要抓住這個機遇,抓住中國疫情控制得力的有利時機,加大對外輸出,避開國內競爭紅海,我們要向世界要市場。
在這種形勢下,精星會繼續堅持海外“1+1”戰略,在近幾年時間內,繼續深耕東南亞市場,然后在成熟的時候,乘著“一帶一路”的東風,逐步向其他市場拓展,重點走向西亞和東歐,將中國制造、精星制造帶向全世界,向著“1+N”的終極目標不斷邁進。精星,終將是世界的企業!